爱国爱家 相亲相爱 向上向善 共建共享
《求是》杂志编辑部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春节,辞旧迎新、举国欢庆的日子。天南地北、城市乡村,中华儿女万家团聚、开怀畅叙、欢声笑语。在这喜洋洋、热腾腾的年味中,我们向全国人民道一声:蛇年新春快乐!
人间烟火气,亲情暖人心。回家过年、共享天伦,家人相伴、灯火可亲。无论何时何地,承载一代代中国人最深厚情感、牵动最温馨情愫的,莫过于“家”这个动人的字眼了。
家和万事兴。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在千头万绪的治国理政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百姓冷暖、情牵万家灯火,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春节团拜会、同全国妇联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地方考察等多个场合,不断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作出重要论述,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引领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一文,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2月12日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高度,深刻阐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号召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文章思想深邃、寄意深远,情真意切、语重心长,尽显大党大国领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家国情怀。在全国人民欢度“‘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这一特殊时刻,重温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再次领悟总书记对全国亿万家庭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倍感亲切、备受鼓舞。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为家庭的幸福圆满、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努力奋斗、一路向前!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黑夫、惊毋恙也……”
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内,两枚名为“黑夫木牍”的家书复制品陈列于此。经考证,这两枚1975年出土于云梦睡虎地战国时期秦国士兵“黑夫”和“惊”写给兄长“衷”的信,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家书实物。短短527字的家书,一声声“别来无恙”的问候,故土离愁、孝悌情深、团聚渴望,跃然纸上,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唏嘘动容。
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
农历小年来临之际,上海客运段高铁四车队在由上海虹桥站发往厦门北站的G1653次列车上举办“中国年,民族情,齐聚高铁过小年”主题活动,让旅客在旅途中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图为2025年1月21日,铁路上海客运段职工与旅客在车厢里合影。 新华社发 陈浩明/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煌煌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有关家书、家教、家训等方面的故事典籍可谓汗牛充栋、灿若繁星。孔门庭训、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等一个个家教故事家喻户晓,《诫子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了凡四训》、《增广贤文》等一部部家训经典流传久远。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化作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红色家风,映照初心。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还把党的性质、宗旨有机融入家庭生活之中,把个人追求、家庭幸福与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胜利后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强调不谋私利、不搞特权,以身作则影响家人、教育子女,孕育了良好家风,为全党树立了光辉典范。毛泽东同志总是教育子女要积极投身到为国为民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即使在革命战争年代已经失去了5位亲人,还是决意送儿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还去”;不仅重视引导子女读书学习、增长书本知识,还千方百计让他们到实践中经受锻炼,与群众打成一片,“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不管物质条件多么困难,都始终遵循“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提出“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的家风“三原则”。周恩来同志谆谆教导晚辈,“要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要有自信力和自信心,要不靠关系自奋起,做人生之路的开拓者”;特别叮嘱晚辈,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同他的关系,都不许扛总理亲属的牌子,不要炫耀自己,以谋私利。为杜绝家人亲属获得任何特权,订立了“十条家规”。刘少奇同志教育子女,“一定要做人民的好儿女。永远跟着党,永远为人民”,“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特别注重培养子女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鼓励子女们在大风大浪中经受考验、在艰苦生活中锻炼成才。朱德同志嘱咐后辈,“我不要孝子贤孙,要的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要接班,不要接官”;立下“五心”家规:对信仰追求要有恒心,对党和人民要有忠心,对社会主义事业要有热心,对人民群众要有爱心,忠于职守要有公心。邓小平同志很喜欢和晚辈在一起享受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但从不娇纵和溺爱孩子,希望他们能够学到做事的本事,“要学点本事给国家作贡献。大本事没有,小本事、中本事总要靠自己去锻炼”;告诫晚辈不要去声张自己的家庭,为保持谨慎低调,几个孙辈上学的时候都没有姓邓,而是跟着奶奶姓卓。陈云同志以普通的劳动者标准束身自重,严格要求子女“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给家人订下“三不准”:不准搭乘他的车、不准接触他看的文件、不准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常告诫家人“公家的钱一分都不能动”;率先垂范组织家庭学习小组,形成了酷爱学习的家风。
沐承优良家风,“终生受用”。
出生于一个温馨和睦而又家教严格的革命家庭,习近平总书记耳濡目染父母的言传身教,从“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中,汲取了无尽的精神养分。五六岁时随母亲买小人书《岳飞传》,对“精忠报国”四个字,深刻铭记,并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从小就穿姐姐穿剩下的衣服”,“盛在碗里的,一个饭粒都不能丢”的习惯养成,培育了勤俭节约、务实亲民的作风品格;“不要靠老子,路要自己走”的严格要求,涵养了做人的志气和骨气;“以工作为重,以国家大事为重”、“为人民服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的谆谆教诲,滋养出“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家国情怀……在父母的影响下、家风的熏陶下,总书记对自己、对家人要求也非常严格。担任领导干部后,“做事情总要想想有没有触犯哪条规矩”;每到一处工作,都会告诫亲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在好家风中成长、从人民中走来的总书记,时刻不忘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一次又一次走进普通百姓家,嘘寒问暖、家长里短,和风细雨、泽润心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倡导、有力引领下,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效显著。家庭教育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家庭文明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相继出台施行,各地区各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组织评选两届全国文明家庭,持续评选表彰“孝老爱亲”等5大类全国道德模范,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等活动,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在新时代的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牵着母亲的手散步,推着轮椅上的父亲,与夫人深情相依,骑自行车载着女儿……
2013年12月31日晚,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发表新年贺词。透过镜头,人们清晰地看到,书架上的醒目位置,摆放着几张不同年代的家庭生活照。此后10多年,这里不时有更多的家庭照片摆进来,温馨美好的家庭氛围,扑面而来。
家庭、亲情,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始终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当年,不满16周岁就远赴陕北梁家河插队。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亲手缝制了一个针线包,上面绣了三个红色的字:娘的心。7年知青岁月里,总书记一直珍藏着这个寄托浓浓母爱的针线包。后来,在2015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更是深情吟咏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亲88周岁,家人为其过生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他因公务繁忙,无法赶回,抱愧给父亲写了一封情深意浓的拜寿信。每当有时间陪伴母亲,总是牵着她的手,一边散步一边轻声细语聊天。在外地工作时,每逢除夕,只要回京过年,总是边看节目边包饺子,等妻子演出结束回家后才煮了一起吃……
有着浓厚家庭情结的习近平总书记,对家庭、家庭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感念甚多、论述深刻。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精辟阐述家庭与社会、家庭与国家的关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妇联、琅琊区纪委监委、琅琊街道联合设立“群众家风长廊”,来自全区的100名社区群众评选的优秀好家风家庭在此首批展示。图为2024年5月15日,优秀好家风代表在长廊前畅谈家庭美德教育经验。 人民图片 李晓村/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家庭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强调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国才有家,家国两相依。中国人历来讲求精忠报国,革命战争年代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都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体现着高尚的家国情怀。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同时,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家庭梦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家庭,要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呵,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是抗战英烈赵一曼牺牲前写给儿子的信。她虽然没能像大多数母亲一样看着儿子长大,却用实际行动教会了孩子什么是铁血丹心、什么是为国尽忠。70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提起赵一曼的这封家书,感慨万千:“广大党员、干部,大家都经常读一读、想一想。”
把自己的5个儿子送上抗日战场的母亲,邓玉芬。当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家园京郊密云,不许中国人使用中国的年号,还强迫中国百姓忘掉自己是中国人。她作为母亲,虽没有文化,却一遍又一遍地叮嘱儿子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她托人给在前线的5个儿子捎话:“别惦记家,安心打鬼子。”最后,丈夫和5个儿子全部牺牲。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了这位英雄母亲的故事。
戍边烈士的母亲,姚久穗。当自己唯一的儿子陈祥榕在边防战斗中牺牲后,部队领导问身为母亲的她需要什么帮助,她含泪答道:“我没有要求,我只想知道我儿子在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新时代,“陈母问勇”的故事令无数中国人肃然起敬、感动落泪。看到这一幕,人们瞬间明白那位曾在18岁就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年,他朴素而深沉的家国情源自何处。
……
自古而今,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无数坚毅刚强、深明大义的父母,以宽广无私的爱教导出具有超凡卓越品质的子女,让中华民族始终挺直不屈的脊梁。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长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很大,往往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指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加强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书记号召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家庭教育应该自觉提倡和体现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高尚品德。总书记强调,要在家庭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家庭成员特别是下一代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华民族;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公益的理念,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好家风、好家风!”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河南省兰考县,会见了焦裕禄的5个子女,当听到其二女儿焦守云说“一定传承好父亲的精神,保持家教家风”时,总书记若有所思,边点头边脱口而出。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艰苦朴素、公私分明,涵育了“不搞特殊”的良好家风。其子焦国庆小时候有次因没钱买票而受检票员照顾,进礼堂看了一场“白戏”,焦裕禄知道后,批评了儿子,让他补上了戏票钱。日后不久,焦裕禄在县委扩大会议上,当面检讨自己没有管好孩子,并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
开国少将甘祖昌,戎马半生,却因患病担心影响工作,坚决要求解甲归田,带领乡亲修水库、建电站、兴农业,造福十里八乡。妻子龚全珍毅然跟随丈夫扎根贫苦山区,投身教育事业,生活俭朴却助人无数。夫妻二人不仅严于律己,更教子从严,在他们的影响下,儿孙们身处平凡岗位,个个品行端正、工作敬业,有的孩子当选为“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龚全珍家庭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图为2024年5月13日,在江苏省如皋市如城街道组织党员群众开展的“弘扬廉洁好家风 迎国际家庭日”活动中,老党员在社区书屋里结合老物件向党员群众讲述清廉家风故事。 中新社发 徐慧/摄
福建省东山县原县委书记谷文昌,生前总是告诫家人:“不许沾公家的一点油。”自己跟林业打交道大半辈子,却从未动过公家一根木头;每次提职、提薪,他都动员妻子“让一下”,这一让,就是30多年;他广泛招贤纳士,却偏偏不为5个子女“安排”公职。小儿子谷豫东一家薪传父亲谷文昌留下的良好家风,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深受好评,2016年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云南省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在子女很小的时候就教育他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他放弃为符合条件的老母、妻儿办“农转非”,一家10多口多数务农;家人因急事用了一次公车,都要如数交油钱,对待子女和家人到了严苛的地步。然而,大公无私的他并非“不顾家”,在家人的眼中,他既是“一辈子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前面”的共产党员,也是孝顺母亲的好儿子、体谅妻子的好丈夫、疼爱女儿的好爸爸、牵念孙儿的好爷爷。
……
清正本色、清白持家,家国一体、家国同心。这些模范共产党员感人的家风故事,习近平总书记一次又一次讲起,敬仰之情溢于言表。
家风正,则社风淳。千千万万个家庭有了好家风,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家风对家庭、社会的重要性,号召广大家庭“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同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是道德要求,也是党性修养、纪律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格外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群众看领导干部,往往要看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往往从这里来判断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奉公,进而从这里来看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告诫领导干部要“树立良好家风,过好亲情关”,“以身作则管好配偶、子女,本分做人、干净做事”,坚决防止和反对“裙带腐败”、“衙内腐败”。新时代,领导干部家风建设已写入廉洁自律准则、党内监督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等规章制度中。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鲜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
家庭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强化相关部门协同,形成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部门等提出要求,希望各方面共同行动,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家风致远,德润神州。4亿多中国家庭、14亿多中国人民,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积极践行总书记号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昂扬向上、奋发进取,不断绘就新时代家家幸福美满、祖国繁荣发展的美好画卷!